English

“键盘过时”随想录

1999-07-21 来源:光明日报 东方键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本文对语音、手写这两种非键盘输入法进行了幽默诙谐的批评,文章倡导“为了明天,把你的双手放在键盘上”。应当承认,当前语音、手写输入的技术还不是十全十美。当然,正如作者在给我们的来信中所说,“一家之言,供参考,供研讨,供批评”。让读者通过比较、思考,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汉字输入方式,这才是我们的目的。

随想之一:屏幕上的“飞机逝世”和“停车做爱”

汉字输入电脑,按所用的设备划分时,可以分为键盘输入和非键盘输入。非键盘输入则主要是“语音输入”和“手写输入”两大类。目前,后两者是实用性、科学性有待讨论的汉字电脑输入法。

新技术问世,是应当欢迎的!到底科学不科学,好用不好用,最好的办法是“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”,亲自用一用。

先请你用“语音”输入“外交理论”和“外焦里嫩”试试,或看看,当你输入“飞机失事”时,是不是“飞机逝世”显示出来,或者用“语音”输入“乱了纲常”时,会不会是“乱了肛肠”闻讯报到!感觉怎么样?

还有,如果你说得稍快一点,屏幕上满天星斗,电脑消化不了时,那才真叫“乱了肛肠”呢!

不久前,一位朋友陈达先生在新加坡,用“语音”输入两句脍炙人口的诗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。结果,屏幕上赫然出现“停车做爱”!除“停车爱二月”5个字外,其余9个字全都不对!一时间成了语音输入的大新闻!

随想之二:汉字的特色与电脑的无奈

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,其最大特点,是字数成千上万,读音却只有400多种,加上声调共1200来个,同音字非常之多。

例如在国家标准的6763个汉字中,读YI音的字有112个;读LI音的字有79个;读JI音的字111个,读ZHI音的字82个,读SHI音的字71个……

在另一个GBK字集的21003个汉字中,同音字之多,应是以上统计数的3倍左右:读YI音的字有326个,读JI音的字有321个……

同音字多的这一特点,使得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、同调词语。例如:坚固-兼顾;半导-半岛-绊倒;复线-复现—副县-富县;技术-记述;记忆-计议-技艺;而同音近调者更是多不胜数:亿元,艺员,议员,译员,一员,一元,壹元,医院,议院,遗愿,意愿,艺园,艺苑,亦愿……等等,这些都用“语音”输入,怎能不错误百出呢?

作者跟电脑打交道20多年,据有限的知识,认为电脑真的没有那么“神”,它根本不可能仅凭“语音”把汉语的同音字、同音词一个个区分开来!即使你把它们连在句子里边,动用一个“海量语料库”作对照,也不灵!

至于中外的人名、地名、产品名称、翻译名词、古文典籍,诸如层出不穷的因特、休斯、劳力士、米洛舍维奇;汗牛充栋的论语、水浒、洛神赋、资治通鉴、本草纲目,将这些用“语音”输入时,其正确率有多高,你不难想象!

汉语是“字有限,语无边”。据说电脑“记忆力”极强,非常“智能”,一旦“听”过一遍,下次便可呼之即出。可是,你总不能花功夫把“所有的话”(标点符号也得念出来!)都事先教给电脑,而整天只说那些电脑已能“听懂”的有限条词句,例如:政府、记者、新华社讯、建设有中国特色……

我们在对电脑的“崇拜”中,常常把它想象成“万能之神”。甚至已有人说,不买现在的电脑了,要等一等,过两年买一台“智能”电脑,用自己的大脑“思维”,直接“指挥”电脑,达到“想”什么,屏幕上就出现什么的水平!

这些朋友,一天到晚不动手,不动脑,只等电脑的“智能”代替自己的“低能”。可惜的是,多么“智能”的电脑也毕竟不是人脑,它能“听懂”事先教会的几句话,决不等于能“听懂”别的话,更不要说是所有的话。正如你不能因为一个人能跳2米高,就指望他能跳到月亮上一样!

随想之三:电脑不是百宝箱

只要设备正常,你对着麦克风说话念稿,屏幕上的确会出现字。可是会有多少正确呢?就算只错10%,你要不要回来改?你真的要试一试,算一算,才能品尝到那“梨子”的滋味啊!例如,我的一位香港朋友查里张就尝到过一种滋味:他正在聚精会神地“语音输入”时,太太把厨房的抽油烟机打开了,说时迟,那时快,屏幕上出现了五六行“嘟嘟嘟……”。

看来,应用这一方法,必得一人一个办公室,否则怎能安静?

再者,全国56个民族,东西南北中,有多少人能把普通话说得标准呢?在中国,大多数人说话都有口音!你要是感冒了,哑了嗓子,这错误率肯定更加可观!

还有,你会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?会不会把“枢纽”读成“区纽”,把“臀部”读成“殿部”,把“迁徙”读成“迁徒”,把“赤裸裸”读成“赤果果”?

我得先告诉你一个情况:我国大学生平均认识汉字3000来个,中文系学生认识4000来个,而国家标准汉字集有6763个汉字,GBK标准则有21003个汉字,可以说你多数都不认识,读不出或读不准音,你能“语音输入”吗?

电脑不是百宝箱!无论容量有多大,无论你事先预装了多少“语料”,无论你训练它多长时间,它也永远不可能“预知”你明天要说什么话,后天要写哪些文章!

随想之四:不得已而求其次的“写文化”

无独有偶,汉字“手写”输入问世后,国内又有人激动起来:“键盘输入的时代过时了”,“写的文化”将取代“键的文化”!

由于历史的原因,中国不是按部就班,而是急匆匆地,一下子进入电脑时代的。这个时代来得太猛!我国社会的管理方式,人们原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,都在新旧交替之中,都将为之改观。

在电脑科技的冲击中,一部分人,特别是年轻人,紧紧跟了上来;另一部分人,主要是年龄偏大者,必然还会“穿着草鞋走在地毯上”,根本来不及学会用十个手指打键操作电脑,电脑却已摆到面前。在这种情况下,与其说他们喜欢“写”,不如说他们只能够“写”!他们只好以这种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的办法,学一学、用一用由外国人发明的洋机器。我国一部分人,甚至一代人,不计成本,不管效率,“凑和着”用这种方式,也坐一坐信息时代的列车。这很正常,本也在情理之中。

问题不在于此。其严重性,甚至可怕性,在于已有相当力度的舆论说,向电脑里“写”,是个“方向”,并再一次预言“键盘过时”了。

我看,技术进步实在是难!人类文字的书写工具,本来是按照刀刻、笔写、按键这“三段论”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断进步的。可是,你却仅仅因为一部分人“不得已而求其次”的需要,号召人们从“按键”的时代倒回“笔写”的时代。为了使你的“理论”成立,你还要强拉硬扯地以拿笔“签名”为例,来证明中国文化是“写的文化”;还要文不对题地以用笔“写贺年片”为例,来证明向电脑里“写”比打字来得“亲切”;还要令人费解地以许多人喜欢书法这一现象,来证实向电脑里“写”字,是中国人用电脑的“方向”……

真可谓云天雾地,不一而足!

不错,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,中国人比外国人更重视文字,文字在此以前,确实是“写”出来的,“写”也的确一直是中国人的“文化”。

当西方已进入“键”的文化,中国的文字技术,难道会因为一部分人“赶不上形势”,或有某种必要,就说他们喜欢沿用的旧有方式,是未来的“方向”吗?

在电灯出现之后,仍有人在庙宇里及必要场合点油灯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中国是“油灯文化”,更不能说点油灯是“方向”,而不去大力提倡用电灯。

随想之五:舆论宣传不要“扬长避短”

只要对“汉字输入”这个涉及多学科的全新技术的历史现状,及其科学原理稍加研究,只要到报社、出版社,甚至传呼台的录入工作间呆上三分钟,只要到世界级的公司办公室、股市大厅走一走,你便不难发现,在对待键盘的态度上,某些朋友实在是偏见太多,误解太深!

事实证明,某些朋友的即兴“高论”或生花妙笔,诸如“键盘输入的时代过去了”、“无键盘时代即将到来”等等,如果没有某种商业动机的话,大概是因为他们对电脑过于迷信,对“智能”过于夸张。

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。科学工作者和各种媒体,在介绍、推出一项技术或一个产品时,有义务有责任,同时把它的优缺点如实道来,不应该“扬长避短”,更不应该为了商业目的而夸大其辞,“唬”老百姓,让善良也还并不富裕的民众,花大把钱买一套“智能”,结果是用不了几天,就不得不将“智能”和那个“方向”,一起扔进抽屉,“下岗”了事。

在国外购物,买了以后使用不满意时,一律可换可退,这是一种商业文明。如果我们也照此“文明”一下,可以退掉试用不满意的商品,我相信,那些对“产品”扬长避短,对“智能”言过其实,对“方向”言之凿凿的宣传,自然而然就会少得多。

随想之六:为了明天,把你的双手放在键盘上

抛开一些人制造“键盘过时”论的原因和动机不管,说实话,练习用十个指头打键,真的没那么可怕。中国人根本犯不着“谈键色变”。你看看,全世界每年键盘的产量有几千万个,每个键盘都必然会有一双手放在上面!你真的应该自信起来:为什么外国人都会,独我中国人不能?

细想起来,外国的某些产品和技术,有时候真像是150年前的鸦片烟:洋大人们自己不用,高价卖到中国。不但赚了中国人的钱,更麻醉了中国人的神经。满足你一时之渴求,让你一辈子付出代价。想一想,不学焉能有术,别指望电脑的“智能”代替你的大脑和双手!掌握技能技巧,只能靠练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著名作家徐迟和马识途老先生,都以70岁以上的高龄,学会了键盘输入汉字,以空前的效率完成了新的巨著,你有何难?

朋友,为了明天,为了汉字,请把你的双手放在键盘上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